在國內觀劇市場人口有限的情況下,帶動音樂劇、歌舞劇風潮的果陀劇場已經堅持「以戲養戲」持續經營34年,長青老團因受COVID-19疫情重創,自我轉型「新創」,數位升級、鏈結國際、轉化劇場IP跨領域媒合,期待文策院帶動資源支持,打造新綠洲。
由梁志民、林靈玉創辦的果陀劇場自獨幕劇《動物園的故事》開場以來,迄今已演出「百老匯」式的80多齣中文歌舞劇及舞台劇作品,並兼營戲劇教育課程,作品《淡水小鎮》、《開錯門中門》、《吻我吧!娜娜》、《東方搖滾仲夏夜》等等好戲不勝枚舉,營運長葉向華表示,面對疫情連年肆虐,實體演出遭逢困難,藝術總監梁志民指示內部創新再升級,站在戲劇文化內容與臺灣觀眾有共鳴的基礎上,向外對接國際平台。
精選經典劇目,發展沉浸式、互動的直播平台
「感謝文策院的111年度文化新創加速器執行計畫提供新創營運課程、新創媒合大會、國際資源對接的寶貴機會。」葉向華說,經過在BP實戰工作坊、實際課堂上瞭解、探討不同業態的商業模式,有助自我反思劇團現行商模等相關方面有何不足,因此團隊針對今後發展重新撰寫了計畫書,包括:從眾多精采劇目中挑出經典代表作《大鼻子情聖—西哈諾》重製為沉浸式的魅力音樂劇;將《了不起的中年婦女》以名劇《Cabaret》形式製作並融入臺灣社會氣息;改編臺灣原創漫畫IP為音樂劇《我在詐騙公司上班》使人物立體化、題材年輕化。
葉向華說,其實果陀早就在創作戲劇中導入多媒體,比如《吻我吧!娜娜》涵蓋機器操作科技,今年也安排虛擬角色參與《摘心米其林》演出,加上去年線上直播時,運用宛如空拍機視角的鳥瞰鏡頭觀看現場,讓果陀決定全新開發與觀眾接觸、互動的直播平台,成為未來推動文化內容產業發展的主要通路。此外,除了如同以往應邀巡迴紐約等全球30多座城市,葉向華寄望如今在文策院協助國際資源對接之下,攜劇至海外如澳門、新加坡等地長期駐演。
隨著串流平台的興起,葉向華懇切盼望結合科技媒介,建立新型態觀演方式,由於大型歌舞音樂劇的演出成本居高不下,需要企業、創投、公部門等各界資源的挹注,才能型塑常態性的文化產業整合鏈,達成前往中國大陸、澳門、新加坡、歐美僑區等華語共通地區的公演願望。
當然,此次通過文策院加速器計畫遴選,有機會認識其他19個同樣入選的團隊,也是創造攜手結盟、互利共贏的契機,果陀抱持開放的心胸,樂意走進彼此交流的園地。
團名「果陀」,取意來自梵文「希望」,果陀劇場乘著資源的翅膀飛翔,將會望見希望之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