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第二期) 榖米機工有限公司 高度整合跨域軟硬體與創意設計,邁向國際

2022-08-19

不少人在今年新竹市元宵燈會中散步賞燈時,都為護城河的裝置藝術作品《徹夜未眠直至晨光》驚艷不已,5連環光圈呈現空中光影漂浮的轉動姿態,彰顯機械技術、物理力學與藝術美感之間的平衡。

接受委託而發想承製作品的榖米機工,還有多件令人同感震撼的作品,比如110年初,在前身為空軍眷村的屏東崇仁新村發表《等待飛機的聲音》,一台由團隊打造仿舊具年代感的假造聲學定位器遺跡,虛構了在崇仁新村第三方的歷史想像立場,且開放民眾親身體驗裝置。現在,榖米機工期待在文策院帶領之下,共同推動文化內容產業的未來發展:「臺灣深富文化底蘊內在,有能力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。」

不忘創業初心,遊走商業、藝術之間型塑品牌力

曾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所的凌宗廷,擅長將藝術概念整合電機機械系統與技術創新,希望透過縝密的前期跨域實驗,把艱澀的技術層面化繁為簡,藉由不設限的觀點,試圖採行切合的路徑,更準確模擬出具象化的作品,同時也思考媒材的技術面,映照當下社會現象與集體意識。

跨界機工與藝術的凌宗廷,108年在臺北市迪化街創業,恰巧毗連碾米廠與石獅子店家,因而取名「榖米機工」,意喻對於生命所需榖米的飲水思源。憶起大學時期未完成的獅子木雕作品,他繪製彩色石獅圖案作為公司LOGO,象徵「守護」,6人精英團隊不僅善用科技創作藝術品,近年來也與學術單位合作,藉由裝置藝術進行理論的驗證,由於觀察到技術服務的商機,因此正積極邁進歐洲的國際合作案。

此時入選「111年度文化新創加速器執行計畫」,凌宗廷認為有助回歸創業的初心,同時釐清對未來事業的明確想像,「新創的困難就在於資金周轉,因此我們並不拒絕『沒人敢接』的委託案,總是自我挑戰,全力以赴。」商業類型展覽品是主要收入來源,此外也承接藝術家的委作,型塑品牌力,運用文策院新創營運課程所學,之後有意朝向法國等歐洲市場前進,若能獲得文策院提攜國際資源對接,絕對可加速傳播臺灣藝術文化內容出海的進程,他抱持樂觀態度。

凌宗廷強調,榖米機工具備特有的混種特性,觸及更多樣的新創跨領域製作,在技術創新之下,觀點與實踐力不設限,既不忘向傳統媒材致意,也融合機械動力學,實現藝術家的想像,協助品牌創作有趣的科技藝術作品,針對體驗、藝術性與美學進行深度的優化,「感謝文策院計畫的肯定,為團隊的發展注入金黃曙光。」